4.2 对象的进化史(数据管理和企业管理共通之处)
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“量变引起质变”的哲学原则;企业管理和数据管理、甚至社会管理也有很多共通的地方。本节课类比企业发展,让大家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产生“对象”这个概念。
数据无管理时代
最初的计算机语言只有基本变量(类似我们学习的基本数据类型),用来保存数据。那时候面对的数据非常简单,只需要几个变量即可搞定;这个时候不涉及“数据管理”的问题。同理,就像在企业最初发展阶段只有几个人,不涉及管理问题,大家闷头做事就OK了。
数组管理和企业部门制
企业发展中,员工多了怎么办?我们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归类,将类型一致的人放到一起;企业中,会将都做销售工作的放到销售部管理;会将研发软件的放到开发部管理。同理在编程中,变量多了,我们很容易的想法就是“将同类型数据放到一起”, 于是就形成了“数组”的概念,单词对应“array”。 这种“归类”的思想,便于管理数据、管理人。
对象和企业项目制
企业继续发展,面对的场景更加复杂。一个项目可能需要经常协同多个部门才能完成工作;一个项目从谈判接触可能需要销售部介入;谈判完成后,需求调研开始,研发部和销售部一起介入;开发阶段需要开发部和测试部互相配合敏捷开发,同时整个过程财务部也需要跟进。在企业中,为了便于协作和管理,很自然就兴起了“项目制”,以项目组的形式组织,一个项目组可能包含各种类型的人员。 一个完整的项目组,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就是个创业公司甚至小型公司的编制,包含行政后勤人员、财务核算人员、开发人员、售前人员、售后人员、测试人员、设计人员等等。事实上,华为、腾讯、阿里巴巴等大型公司内部都是采用这种“项目制”的方式进行管理。
同理,计算机编程继续发展,各种类型的变量更加多了,而且对数据的操作(指的就是方法,方法可以看做是对数据操作的管理)也复杂了,怎么办?
为了便于协作和管理,我们“将相关数据和相关方法封装到一个独立的实体”,于是“对象”产生了。 比如,我们的一个学生对象:
有属性(静态特征):年龄:18,姓名:高淇,学号:1234
也可以有方法(动态行为):学习,吃饭,考试
请大家举一反三,根据上表理解一下企业的进化史,会发现大道至简。原来,数据管理、企业管理、社会发展也是有很多共通的地方。“量变引起质变,不同的数量级必然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”。
表 4-1 对象进化史和企业进化史
对象进化史 | 企业进化史 | 抽象类比 | ||
---|---|---|---|---|
数据少时 | 基本类型数据阶段 | 人少时 | 作坊时代 | 无管理时代(对数据或人没有任何管理) |
数据多了 | 数组同类型数据存到数组中 | 人多了 | 部门工作行为一样的在一个部门 | 弱管理时代(将同类型数据集中进行管理) |
数据多了数据关系/操作复杂了 | 类和对象将数据和相关的操作行为放到一起 | 人多了,业务更复杂,人的工作行为也复杂 | 项目组将不同类型的人放到一起实现统一管理 | 强管理时代(将数据和数据操作/人和人的行为 放到一起管理) |
总结
对象说白了也是一种数据结构(对数据的管理模式),将数据和数据的行为放到了一起。
在内存上,对象就是一个内存块,存放了相关的数据集合!
对象的本质就一种数据的组织方式!